认识那位来自沂蒙山区的农民工,是在2008年的春天。在一个沙尘暴肆虐的下午,他拿着几页稿纸,敲开办公室的门,说是来送网络征文的稿件。他叫张孝安,五十岁左右,一张憨厚的脸因常年日光照射而呈黑红色。
当时的我,在一家机关单位从事宣传工作。为了对外宣传城市形象,策划举办了一个网络征文比赛,省市各级报纸都刊登了这个消息,他看到后,很认真地写了一篇几千字的文章,打听着地址送了过来。
我们告诉他,这次举办征文是以网络为平台,参赛作品都张贴在论坛上的相关栏目,不接受手写稿件,问他能否找个人帮他在电脑上打出来发到网络上?他说,他是个从沂水县到本市来打工的民工,没接触过电脑和网络,周围也不好找人帮忙。我们接过他手里的稿件传看,八页稿纸,很认真的书写,前面用圆珠笔写的,字迹渐淡,后面改成了中性笔,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这个城市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落款是他工作的地址:xx建筑工地。
我请他把稿子留下,帮他打出来发到网上参赛,并让他留个线上买球app的联系方式,如果获奖了好通知。他说他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不过他回去会找经理要一个号码打给我,以保持联系。
送他出门,目送他离去。心想,这样一个来自贫困山区在建筑工地上工作,爱看报纸写文章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应该得到善待和尊重。
那天,我放下手头的工作,在电脑前专心地输入他那篇几千字的文章。领导在旁边看着说:“你真是一个热血沸腾有激情的人。”我说,这件事其实和热血与激情无关。只是举手之劳,帮他人圆一个小小的愿望,何乐而不为。或许因为我也来乡村,也曾在生活中经历过挣扎、奋斗和坚持,才懂得在底层的环境中,坚持着一份与物质无关的追求是多么可贵。
之后,我组织了一次本土作家到景区的采风,特意打电话到工地上通知他参加。本意是想让他放松一下,却没想到他有些拘谨,又因为和别人换了班,刚值了一夜的班赶来,一直在犯困打盹。活动结束时,他再三对我致歉,说辜负了我的美意。我心里也对他怀有歉意,怪自己考虑不周,没有体谅到他工作的辛苦。
时间转眼就到了夏天。有一天,他满头大汗地出现在办公室门口,带了那么一大袋炒花生,一大撂煎饼,还有一个十几斤的大西瓜来看我,他说是回了趟老家,带了点土特产。那么热的天,不知道他带着那么沉的东西,是如何坐车转车又步行了好一段路才来到我面前的。这份沉甸甸的心意,让人却之不忍,受之有愧。办公室的同事们也都为之动容,说不过顺手的一点小事,却换来如此郑重的酬谢,大家纷纷慨叹山里人的朴实和善良。感动之余,我把他的故事写出来和他的文章一起发在网络上,在百度空间一个地方几天之内点击率过万,网友评论近百条。
那次网络征文的评奖结果出来的时候,他已经跟着工地又去了另外一个城市,我把见报文章、获奖证书和奖金按他留下的地址寄到了他的老家。打那以后,会常常接到他问候的电话。告诉我他的工地在哪个城市,并且跟我讲他家里的事,儿子结婚,女儿生子,地里庄稼的播种和收获……他说在内心把我当成了他的女儿看待,很亲切,要专程回淄博来看我,我只能婉拒——怕的是承受不起那份厚重的情意。后来,因为丢手机换号码,慢慢地失去了和他的联系。
如今,机缘巧合,我来到金城建设公司工作,每当看到那些穿工作服和戴安全帽的农民工时,总是生出亲切感,总会想到他。不知他现在在哪个城市的哪处工地上工作,也不知他是否还在坚持读书看报写文章?如果他能在金城工作该有多好啊,公司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他一定会喜欢,他的爱好也会得到领导的鼓励和支持。
幻想着,也许有一天,去某个工地时,会看到他忽然出现在我面前。
金城建设 张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