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儿子一家三口回来团聚。席间,老张泡了一碗煎饼汤,上面放了一块胡萝卜咸菜,黄澄澄的晶莹透亮。他吃一口煎饼汤,啃一小口咸菜,伴随着清脆的声音,吃得津津有味。
“爷爷,这煎饼汤就这么好吃吗?有这么多好吃的菜,您怎么还吃咸菜呢?”小孙子看着老张,眨巴着眼睛天真的问道。
“好吃,这煎饼汤就着咸菜呀,可好吃了。爷爷从年轻的时候,就吃这个。那时候条件差,在工地上,人们都是从家里自己带着煎饼、咸菜,跟着建筑队出来干活的。”
在小孙子的追问下,老张缓缓的回忆起了过去的故事。
1973年,老张初中毕业,进入了当时的东坪公社建筑队当学员,学习木工、瓦工技术。70年代的初中生,就算是有文化的人了,他学起技术来,接受能力比较快,很快就掌握了木工、瓦工的各种技术。他也跟随建筑队辗转各个工地,成了技术能手。
后来,随着建筑队的扩大,工地也离家越来越远,老张这一代人就跟着工地走,住在临时工棚内。人们都是自己从家里带着干粮、咸菜,出来干的,一带就带好几天的。干粮以煎饼为主,咸菜都是自己腌制的。到了夏天,人们怕煎饼长毛,就留下几天吃的,其余的就晾干备用,等吃完前几天的,再用晾干的煎饼泡着吃。有时候,碰到连阴天,由于交通不便,长毛的煎饼也有断顿的时候。人们相互结合着,谁还有剩余大家先吃着,有回家的人,回来时一捎就捎来好几个人的,大包、小包的一大堆。那一代人就是在那种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了能让家人吃上饱饭而努力奋斗着,他们为金城“团结、敬业”的企业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东坪公社建筑队更名为东坪建筑安装公司。在赵总的带领下,工地上设立了食堂,从此不用带干粮了,老张这一代人再也没有怕口粮断顿的后顾之忧了。食堂香喷喷的热汤、热饭,让这一代人享受到了以前只有工人才有的待遇,也让这一代人逐渐感觉到了自身的价值——自己是一名建筑工人。老张跟随公司,从最初的盖平房、干小工程逐渐到建楼房、接大工程。在赵总的带领下,队伍开始进入淄川城区,陆陆续续地从砖混宿舍楼到承接框架工程,老张也担任了木工组的组长。八十年代,他跟随公司历经了淄川邮电大厦、淄川农行综合楼等标志性工程。公司越做越大,工程越干越多,工人的工资也越来越高,食堂的伙食也不断的改善,老张他们跟随公司正向着小康生活目标前进。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老张还是经常从家里带几个煎饼出来,一个星期或者十天半个月的带一次,泡一次煎饼汤,就着胡萝卜咸菜,品一下那熟悉的味道。
1992年,公司整体搬迁进城,而且实行了农转企,有了粮食补贴,解决了人们歇班种地的后顾之忧,老张这一代人可以安心地在工地工作了。
后来,老张一家住进了公司自己在城里盖的职工宿舍楼,老张也担任起了工地上的技术员,儿子也转到城里的学校上学了。这群跟着公司从大山里打拼出来的山村匠人,带着家属、子女,过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生活。以前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2005年,儿子大学毕业,也进了金城工作。老张一直担任技术员的工作,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可几十年养成的生活习惯让老张忘不了煎饼、咸菜的味道,他经常托人从老家买几斤煎饼,泡一碗煎饼汤,啃一口清脆的胡萝卜咸菜。
2016年,老张光荣退休,儿子也成了优秀项目经理。此时,老张又住进了公司开发的“山水缘”小区,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了,可老张还是经常去买几斤煎饼和胡萝卜咸菜,泡一碗煎饼汤,回味一下创业时期的情景,啃一口胡萝卜咸菜,品一下那熟悉的家乡的味道。
小孙子听老张讲述自己和金城的故事,用幼稚的声音说到:“爷爷,我长大了也要在金城工作,老师说:‘有志者、事竟成’,我也要和我爸爸一样当经理。”
老张乐得脸上开了花:“好、好、好,长大了你肯定有出息。”
(李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