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员工之家

烈日高温下,他们在建造着幸福家园 -线上买球app

更新时间:2017-09-06 08:21:00点击次数:1313次字号:t|t

作为棚户区改造重点项目的福园工程可以说是今年在淄博市内关注度非常高的项目之一。这个项目今年开工共40多万平方,其中由金城建设施工的面积达18万多平方。担任这个项目施工任务的是金城建设一分公司阎孔军项目部。

早上八点,来到福园项目的施工现场,机器轰鸣,车来车往,办公区和施工区都是一片忙碌景像,虽然立秋已过,但是工地上的气温仍在34度左右,忙碌的工作人员早已汗湿衣背。在这里,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热火朝天。

早上八点多,刚从外地的项目上连夜赶回来的阎孔军经理,正在做着迎接质安站的过程验收等等准备工作。因为现场管理到位,多次被主管部列为样板工程,还要随时接待前来观摩的同行业人员。这一天内,项目部的会议室共需要五个会议安排,他正在筹谋着时间如何错开。

棚户区改造是政府的民心工程,从总公司到分公司到项目部都非常重视这个工程的管理,项目部的大部分管理人员都靠在这个工程上。

福园工程的体量较大,局部设计复杂,技术要求高,施工困难较多,还得考虑安全文明施工要求,需要合理有效地安排工序穿插。所以对管理水平要求比较高。

据介绍,目前负责协助他抓项目部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施工队长孙兰澄是个年轻人,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负责整个现场的工程施工管理。不光组织实施生产计划,及时处理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定期组织人员检查项目的安全、质量、进度、文明施工等,发现问题后及时安排人员整治,还负责着协调处理与甲方、监理、合作商等各方面的关系。

跑全场的施工负责人

不到三十岁的孙兰澄,无论是分公司和项目部的同事,还是甲方、临理、劳队分包队等合作单位的负责人,说起来都对他挑大拇指。都说这个年轻人做事沉稳,遇到困难不退缩,工作上执行力强,与人沟通情商高,是个难得的人才。

但是在工地上采访孙兰澄是件很困难的事,一天的时间里,只有早上坐下来聊了几分钟,他就被监理一个电话叫去了。然后,就是接到上级部门要来检查验收的通知,他满现场跑着,去找各个楼的楼长协调。这儿,密目网覆盖要按要求再加一层。那边,那个电缆要收起来。包括路面的清扫,物料的卸运等等,他在阳光下不停地奔走,安排,不知已到了中午。

中午大家休息的时间,他仍然没有闲下来。到各个楼上去查看巡视,看看贪凉在楼上休息的工人们,有没有异常情况,及时留意安全隐患。

下午,质安站工作人员和甲方来进行过程验收,阎孔军经理和孙兰澄还有几个抱着图纸的施工员一起陪同,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记录,并随时协调劳务人员进行落实。

大略算了算,他每天这样爬楼,下坑,到处马不停蹄地跑下来,这双脚差不多要走十几公里的路呢。

晚上下班后大家都休息了,他还要写施工日志,捋一捋工程资料和施工进度,记下一天的心得、体会,总结一天的经验和得失。因为工地靠近居民区,主管部门和公司对噪音问题也特别重视,他半点也不敢马虎,晚上总要几遍去现场到处看看。有时刚躺下睡一会儿,又有来送材料的,他就接着起来接收材料。他已经有五十多天没有回过就在附近不远处小区里的家了。

梦想与高楼一起成长

学习建筑工程这个专业的年轻人很多,但是因为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和工地上相对艰苦的条件,并不是所有学个专业的人都能在这个行业里坚持下来。所谓剩者为王,只有不浮躁、能吃苦、踏实务实肯钻研的人,才能在这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孙兰澄毕业于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当年也有些一起走出校门来到工地工作的同学,感觉环境与自己想象的不是一回事,离开了,放弃了。但是他坚持了下来,并为自己制定了短期发展目标和长期的职业规划。

从高密的凤城国际、东方明珠到张店的福园,一座座高楼见证了孙兰澄在工地磨练、成长、进步的过程。

刚开始工作时项目部在高密施工,他跟着师傅从熟悉图纸放线开始干起。后来师傅尹建升了施工队长,他接替师傅当上了楼长独立负责两幢楼的施工管理,现在他负责福园八个楼的现场施工管理已是得心应手,这六年里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扎扎实实。

他不仅务实,还善于学习,遇到对技术含量要求比较高或自己不懂的施工工艺,不怕苦不怕累动手去参与,既提高本身技能,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在福园施工过程中,针对标准层烂根问题,他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将模板与楼面留一公分预留缝用角钢进行封堵,浇筑时人工敲击根部角钢,每半米一次,完美的解决了剪力墙烂根这一问题。

对外沟通上,他不急不躁,和甲方和监理的关系处理的很好,分公司对口的工作人员和项目经理阎孔军,对他的执力力、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都很认可。连负责劳务分包队的负责人都说,这个小孙虽然年轻,又管着这么多事,但是脾气很好,素质很高,从不发火骂人,有啥问题他从来都是心平气和地说,直到解决为止。

八月初,集团领导到福园工程观摩,孙兰澄的工作得到了泰玺集团张家顺董事长和金城建设贾毅董事长的高度评价。

他们这些不回家的人

福园这个工地上,住着一群不回家的人。

不回家,对于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和家属来说,已经成为了习惯。他们的家属习惯了一个人带孩子,照顾老人,料理家庭琐事,让他们安心忙自己工的工作。

阎孔军经理的家在淄川,他常跑的地方是工地,只有去分公司汇报工作或开会的时候,能回家看看,但是住在家里的时间却不多。

孙兰澄之前在高密施工时,也是一个多月回家一趟。刚结婚时妻子对他的不回家也多有怨言,但是现在已经习惯了。这次在福园,家就近在咫尺的地方,他却因为工程主体施工阶段事务繁忙,每天住在工地上不敢离开。孩子刚刚才出生一百多天,但是他已经有五十多天没有回过家了。那份初为人父的喜悦藏在心里,他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正在施工的工程上。

工地上的宿舍里,住的全是不回家的年轻人。他们顾不上回家,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有个温暖幸福的家,让更多的人安居乐业。他们现在顾不上回家,是为了明天的大家和小家都变得更好。

这些和钢筋水泥打交道的人,把他们丰富的感情寄托在这些建筑上,他们说看着那些高楼从平地上慢慢升高的过程,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他们有种成就感和幸福感。

夏天快要过去了,福园的楼群在慢慢长高,那些购房的人已经在翘首期盼着工程早日落成入住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知道,在这个夏天的酷暑高温里,有多少施工人员的汗水和不眠的心血,洒在他们未来幸福的家园里。

(张新杰)

 

 

(编辑:admin)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