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团新闻

汶川地震十周年专题|再听他们讲述那些抗震救灾的故事(一) -线上买球app

更新时间:2018-05-09 09:07:00点击次数:806次字号:t|t
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走近金城建设当年参与救灾援建的队员们,重温十年前惊心动魄、温暖感人的救援故事,倾听他们这十年中的心路历程。

王家栋,66岁,现任淄川区建设协会秘书长,原金城建设副总经理,抗震救灾时被公司任命为援建总指挥、总工程师




地震发生后的2008年5月23日,我们金城建设共派出28名员工分两批进驻抢险救灾一线。



我们到达后,来不及休息,就马上投入搭建临时安置房的工作中去了,大家一连几天都没有合眼。灾后的条件极其恶劣,不仅余震不断,而且生活物资缺乏,大家用水浸泡毛巾擦脸,饿了就吃方便面,除此之外,还要忍受当地异常凶猛的蚊虫叮咬。四川气候多雨潮湿,很多队员因为水土不服而身体闹病。灾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队员们大多时间是穿着雨衣冒雨施工。我为此总结了四句顺口溜:“雨天挂淋浴,晴天洗桑拿,随时摇摆床(余震),晚上再推拿(蚊咬手抓)。”


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为了提高施工效率,让灾民们早一点住进安置房,我们自制了一种“板式打夯机”,并根据现场环境采取了“倒置施工法”,保证了施工进度和效率。



我们28名援建队员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圆满完成了香泉乡兴隆村、黄江村、敬东村和黄江中学4处安置点、116套安置房的施工任务。同在救灾一线的临淄作家周游,目睹了我们金城人的工作作风,欣然为援建队员题诗一首:


淄川汶川川连川,千山万水心相连。

救灾抢险攻坚战,奋勇争先奔一线。

长征不怕远征难,王总指挥胜当年。

钢铁团队一条心,金城携手建家园。


王家栋在援建一线写的对联



2008年8月13日,金城建设接到淄博援建项目中最大的工程项目——黄江学校综合楼施工任务,9月1日,我们又组建援建队伍奔赴建设工地。这次的施工特点总结说来就是难度大、工期紧、任务重,为了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交出最精品的工程,我根据施工环境制定了施工方案,队员们克服当地艰苦的环境及自己身体不适的种种困难,24小时轮换连轴转,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工程主体。特别是最后冲刺阶段,有些队员连续50天晚上12点前没有睡过觉。


2009年5月9日,在抗震救灾一周年到来之际,灾区第一个建成的新校舍——黄江中学综合教学楼正式竣工投入使用,北川震后灾区第一批学生正式告别板房,搬进学习环境优雅、设计质量一流、设施配备现代的新校舍。


该工程是第一批援建工程中第一个投入使用的学校,先后被评为“2009年度灾后援建项目天府杯金奖”、“2009年度绵州杯优质工程”,是援建工程中唯一的一个四川省绵阳市样板观摩工程。

通过亲身参与抗震救灾和援建工作,我深刻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团结,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大爱无疆”的精神深深震撼,同时,我再一次感受到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金城建设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方面勇于担当的精神,作为曾经金城建设的一员,我感到非常的自豪!这段经历将作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采访手记


.


今年66岁的王家栋退休后并没有赋闲在家安享晚年,而是选择继续留在自己热爱的建筑行业发光发热。我们了解到,奔赴地震灾区救灾援建以及更早的2003年春天改扩建“非典”医院,王家栋都是主动请缨带队上阵,他凭借自己工龄长、施工经验丰富的优势,每次都带领团队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任务。


虽然距汶川地震发生已有十年时间,但岁月并没有在这位精神依然矍铄的老者身上留下明显痕迹。谈及十年前的救灾及援建情况,老人说现在对当时的场景仍记忆深刻,每一个情景更是历历在目,回顾当时,除了对满目疮痍的灾区惨状的悲痛之情,更多的是对全国人民表现出来的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的震撼和感动,作为金城建设的一份子,他更敬佩自己所在企业在大难面前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勇于担当、冲锋向前的大企业风采!



(编辑:admin)
新闻中心